如何用好数字中台提升决策能力?
最好的数字化平台,就是企业的中台(作业平台),它会引入更多的人来使用,成为一个有持续生命力的平台。有些平台没有紧密围绕着业务来做,结果慢慢就没人用了,这种平台的生命力就不够强;好用的平台大家都愿意用,大家愿意用的平台往往会越用越好用。这样的平台就被注入了企业的灵魂。
要做好施工企业的数字中台,就是要抽象出施工项目的共性需求,并打造成平台化、组件化的系统能力,以接口、组件等形式共享给各项目部使用。通俗地说,施工企业的数字中台就是一个管理驾驶舱,能够实现扁平化的高效决策、全流程客户数字触点、敏捷高效的业务体系三项功能。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中台大屏不只是集成展示的屏幕,而是管理者在这里发现问题、讨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作战指挥中心。这就要求数字中台拥有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管理等多项核心能力,通过智能算法引擎以及强大的数据应用能力帮助企业变得更加智慧。
行业内比较流行的基于BIM技术的协同管理系统就是有效探索之一,此系统的最大亮点是将BIM模型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通过优化运算,建立BIM数据模型,对工程施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预算、施工、物料等全方位的方案分析,为施工决策及管理提出合理化方案。该系统具有强大的项目管理数据的采集、实时上传、智能分析等功能,可规范管理内容、管理流程及作业工序,实现项目施工的管理精细化,为建筑施工降本增效、提高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再如,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和决策树算法相融合的施工决策系统,明显提升了建筑工程各主要业务链环的智能化程度,不仅简化了诸多的工作环节和工作内容,还降低了工作难度与强度,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资金成本,对于建筑工程行业从技术到模式的转型升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台管理的远期使命是帮助企业打造专属的数据资产,包括了全域数据整合、统一数据模型、统一数据资产管理和统一数据服务等不同板块。一些施工企业确实正在探索建设建筑行业专用的数字中台,通过将企业的业务体系、客户体系、财务体系、考培体系、服务体系、托管体系集合于一体整合企业的经营数据,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加智能化的管理能力。进一步实现数字化驱动,让企业的服务更便捷,更高效。
如何开好“上帝视角”,让施工更安全、更流畅?
在现场施工的场景里,工人和项目管理人员每天风吹日晒、到处奔波、灰头土脸、与世隔绝,作业还有可能发生各种危险。面对种种不利因素,从业者们纷纷发出了“提桶跑路”的自嘲。管理者们在忧心之余也有疑问,都说数字化好,那数字化怎么才能保证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进而提升工作体验?
一句话回答就是开好“上帝视角”,推动施工现场的智能化、无人化。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一是记录行为数据,实现智能监管。对工人的动作进行摄像采集,把所有动作结构化、数字化,并汇总到平台上。动作和进度节点相联系,管理者通过平台就能够清楚工人在做什么,甚至做得如何。大家可以设想一个场景:一位房建工人开始高层作业前,会先穿戴安全帽、防卫服、安全绳、工具包等设备。然后他需要在摄像头前站一下。摄像头里面集成了AI模块,可以识别出相关设备是否穿戴完整。如果完整,小安(虚拟的智能系统昵称)语音提示:穿戴完整,可以开始工作,辛苦您了;如果不完整,小安语音提示:请将XX穿戴完整,拜托啦!然后当工人提示工作做完了,系统可以通过数据库相关标准规范和智能识别功能,确保工人工作成果的完成进度和质量规范。
二是让人的经验数字化,并不断优化。把以往受认可的管理经验文本化、图表化,把技术总工和项目经理的经验固化为任务规则。然后请经验丰富的权威专家进行评审筛选。最后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完善。我们国家优秀甚至世界领先的施工经验过去很多,将来会更多。优秀的施工管理平台要做的就是梳理汇聚并用好这些经验。套用马云的话,其最终目标应当是:让天下没有难管的施工项目,没有难做的现场作业。这是优秀施工企业在项目管理上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三是数字化施工要追求更便利,并控制新的麻烦。要通过数字化产品带来的效率和产生的收益,慢慢驱动大家改变自己的工作习惯。例如智能施工机器人、智慧工地眼镜等产品给大家节省了精力和时间,强化了安全保障,稍加助推即可赢得接纳和欢迎。如果某数字化产品的使用更多地是节约的总时间不及它浪费的时间多,这就证明其仍需改良,产品还未成熟。
施工现场的机器化、无人化势在必行,从行业中的讨论和相关官方文件可见端倪。以《建筑业“十四五”规划》为例,文件中出现“机器人”“机械化”“自动化”达18次(全文不到14000字)。优秀的施工企业已经实质性推动了“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例如,蜀道集团在泸石高速项目中,统筹推进三臂凿岩台车、智能拱锚一体化台车、多功能二衬台车、自动挂布台车、湿喷机械手等智能建造设备30余类,改良推广工艺工法6项。以往隧道开挖大概需要20人左右进场,现在只需要少数几名机械手即可,效率较传统施工提高了60-70%,并且极大提升了安全系数。
如何在企业办公系统中提升组织运营能力?
施工企业的数字化办公系统暂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但是不少行业内领先的企业已经在进行积极的尝试。例如,中交四航局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注重行业特性,尊重行业标准,通过专有技术的自主研发,建成了“基层欢迎、中层接受、高层认可”的企业级应用系统;又如浙江交工也建立了拥有企业门户、组织机构、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在线预览等功能的“数字交工”系统。无论是最传统的施工企业,还是新锐的互联网企业、高科技通讯企业,办公系统都是大家的共同需要。在办公系统的多年竞争中,优秀实践的办公系统显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优秀的企业办公系统是组织流程的高效连接器。字节跳动的飞书和华为的Welink是办公系统中的佼佼者,它们都能实现4A办公,即“Any time”任何时间,“Any where”任何地点,“Any device”任何设备,“do Anything”高效、安全地在授权范围内做任何工作。
以Welink为例,它已经连接了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万华为员工,并接入了1000多个业务服务,覆盖了员工工作的方方面面。以前员工手机上要装几十个应用程序,现在一个WeLink就能全部搞定。WeLink还连接了华为全球的1万多间会议室、数字白板、门禁等。WeLink是华为员工最高频使用的应用,每天产生连接超过几千万次,在此基础上,它还能推陈出新,不断优化,实现语音助手报销、无感接入无线网络、无感考勤、自动发送员工生日、入职纪念日祝福等功能的更新。这些功能看似微小,却能切身让员工们感受到数字化智能的魅力,从而大大加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优秀的企业办公系统是管理的坐标轴。X轴,是用户轴,对WeLink来说,就是华为公司的员工,按部门、职责、岗位等进一步细分。WeLink做的就是先把用户连接上来,因为用户是核心;Y轴,是IT设备轴,包括数字白板、打印机、考勤机、门禁等。华为公司的所有IT设备,都可以作为一个数字化对象进行定义,全部接入WeLink,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Z轴,是业务轴,比如营销服务、销售、HR、差旅等,把分散在各业务系统的服务,以X轴上的用户为中心,像穿珍珠一样穿起来,让业务处理更流畅更高效。此外,从知识这个维度来看,WeLink不仅把知识连接上来,而且通过推荐引擎,把合适的知识推荐给合适的人,实现了从“人找知识”到“知识找人”的跨越。
优秀的企业办公系统不仅节省时间,还能激发信心、展现荣誉,它就像是一颗种子,让组织能力的提升在企业员工心里生根发芽。办公系统的优化在员工面前肉眼可见,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工作方式,能帮助员工意识到他们所在的业务,也一样可以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去提升,从而把更好的数字化体验带给客户。总而言之,数字化的办公软件不会满足于办公而已,而会全力进化为一个连接同事、客户、业务、流程、设备和相应行动过程、运行规则的百宝箱。
如何使用数字化工具做好研发协同?
我国大部分施工企业的科研经费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低于1.2%,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在建筑市场进入增量阶段的形势下,投入更多经费搞科研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利用数字化工具提高研发的效率成为提升组织能力的关键。
一是提高工具的效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说的工具不仅包括用来施工的工具,也包括用来研发的工具。过时的工具要进行数字化改造,常用的工具要进行数字化升级。施工工具大到塔吊、混凝土喷射三联机,小到电动钢筋绑扎机、陶瓷震动器。研发工具的升级往往被忽视,但却十分重要。比如,做建材强度测试时候,如果用实物去进行承重或碰撞测试,不仅成本高,效率也低。如果能做出仿真模拟工具,就可以用计算机仿真承重或碰撞行为,不需要全部通过真实的实验来验证了,不仅节省了时间、人力、物力各种成本,还极大地加快了新建材的研发进程。
二是提升网络的效率。研发不应只是为了提升某个项目、某个部门的效率,而是要在施工企业内部形成“科技投入—成果产出—创造效益”的效率飞轮。效率飞轮建立后,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形成正向循环,研发的效率才能整体提高。比如在供应链环节,选用的建筑材料如何持续稳定供应;在建造环节,如何在以自营班组为载体的隧道工程中探索机器换人管理;在安装环节,如何提升安装设备和材料的质量性能。所有的这些,研发都需要关注和改良。在这个关注和改良的过程中,产出和经验会以数字化的方式沉淀到知识库里。在此基础上,研发的质量和效率都会得到长远的提升。
三是改善研发人员的体验。提高效率不是数字化转型的终点,提升研发人员的作业体验是永无止境的。解放他们对工作环境的依赖,解放他们在重复性工作上花费的低效时间。解放他们修改工具错误的时间,他们的工作效率和体验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总而言之,施工企业的组织能力不是封闭固化的,而是吸收宇宙能量不断成长的。不管是数字中台、施工现场的机器、智能办公系统,还是研发的各类工具,都是数字化转型大潮中施工企业所能抓住的机会。只要施工企业灵活运用这些工具,去承载组织中人的能力,将其变成企业的核心能力要素,就能长足地推动企业的组织能力。
参考资料:
陈春花《价值共生:数字化时代的组织管理》
李卫军《广联达: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
穆洪星《建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陶景文《华为数字化转型必修课》
审核丨郑思琪
排版编辑丨郑思琪
OFFICIAL ACCOUNTS
公众号
欢迎关注我们的官方公众号
ONLINE MESSAGE
反馈信息
山西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 晋ICP备2022004318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太原 SEO